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Bobo朗读音频点金股
前段时间,某社交平台上有个热门提问:
父母做什么,对孩子伤害最大?
点赞最多的那条回答,不是打骂,不是冷暴力,而是:
向孩子借运。
类似这样的话,你肯定听过或者说过:
妈妈当年没机会读书,你一定得争口气。 要不是为了你,我跟你爸早就不过了! 我这一生没什么指望,就靠你了。
看似关心和爱,实则是在向孩子借运。
当父母自身状态不够稳定时,就容易把自己的缺憾、压力和期待转嫁到孩子身上,让孩子替自己翻盘。
于是,孩子拼命努力,努力满足大人的期待。
但越努力,内心越沉重,始终活得小心翼翼,被焦虑和压力透支。
哲学家亨利·梭罗说:
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。
那些从小被借运的孩子,更是如此。
他们学会了取悦世界,却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。
每一次“借运”,都是一次精神能量的消耗。
久而久之,孩子的光就会慢慢被掩盖,整个人也会变得无力而黯淡。
邻居家孩子前阵子高考失利,整个人突然像变了个样,整天郁郁寡欢。
她妈妈在饭桌上抱怨:
你太让我失望了,我没上大学才没出息,结果你也……
话音未落,孩子放下碗,默默回房。
后来才知道,这个女孩从小就被妈妈灌输一种信念:
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希望。
她很努力,成绩一直不错,可这份努力背后,不是出于热爱,而是恐惧——
怕辜负妈妈,怕她失望。
这样的故事,并不少见。
作为父母,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出人头地,过上比自己更好的人生。
但有时候,那些看似温柔的期盼,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压力。
当一个孩子,被迫承接起“完成父母梦想”的角色,所有的成长,都变了味。
这种将情感和价值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行为,心理学上称为:
功能性角色错位。
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成了父母情绪的出口、失败的补偿、人生的延续。
而这点金股,往往会让孩子陷入情绪漩涡:
情绪压抑:一不小心失败了,就感觉对不起父母;
自我迷失:分不清什么是“我想”,什么是“爸妈希望我想”;
过度自责:稍有波动,就觉得“是我拖累了家人”。
就像有一位网友说,他从小到大几乎没听过“要为自己努力”,只有“你要为我们争光”。
这些话没有恶意,却像一根无形的绳子,把孩子牢牢捆在父母的命运里。
当孩子从小被灌输“代替父母活”的观念,他们的努力、乖巧、懂事,都不再是源自内心的愿望,而是为了修补父母的遗憾、维护家庭的平衡。
于是他们渐渐变得压抑、自我否定:“我不够好”“我让爸妈丢脸了”,长大后疯狂想逃离家里。
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,往往承担了不属于他们的负重,也丢掉了原本应该拥有的清晰自我。
孩子不是父母的人生工具,更不是梦想的接盘侠。
你借一次“运”,孩子就多一分沉重;
你寄托一次梦想,孩子就少一点自由。
最怕的是,他们习惯了背负,很可能学不会为自己做打算、为自己做规划,最终浑噩度日。
心理学中有这么一类人,被称为“情绪吸血鬼”,又称“能量吸血鬼”。
他们就像黑洞一样,不断吸收他人的情感能量,让身边的人在无形中变得疲惫、压抑,甚至逐渐失去自我。
而最常见的“情绪吸血鬼”,往往就藏在亲密关系里。
比如那些过度向孩子投射自我情绪与期望的父母。
他们总是以“为你好”为名,将自己的野心和焦虑,全部加诸在孩子身上——
要成才、要争气、要不丢人。
结果,父母在“借运”中能量越来越足,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,被一点点掏空。
这样的孩子,长大后常常会出现三种情况:
高成就但高焦虑:成绩好,却没有安全感,总担心失去父母的爱;
早熟却失衡:看似懂事,实则内心压抑,缺乏真正的自我;
反抗逃避:无法承受重压,用叛逆来保护自己。
父母在朋友圈闪闪发光,但孩子的世界越发黯淡。
有个女孩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:
她妈妈从小就特别在意在亲戚面前有面子。
比成绩、比才艺、比外貌,几乎事事都要胜出。
每次她拿奖,妈妈就会第一时间发朋友圈、打电话有意无意炫耀。
但只要她考差一点,妈妈的第一句话永远是:
“你让我多没面子。”
甚至在她顺利考上大学后,妈妈依然没放手。
电话里常催她报各种证:“你表姐都考上银行了点金股,你不能输。”
毕业后,她进入了一家知名公司,前景很好,领导也愿意栽培她。
但她却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:
怕自己不够好,怕自己配不上这份机会。
最严重的时候,她出现了焦虑障碍和轻度抑郁,失眠、暴瘦,甚至几度想要辞职逃离。
她说:
我太累了,我的人生好像不是为我而活,而是在完成我妈的梦想。
很多人误以为,孩子好,就是父母最大的福报。
可如果孩子的“好”是父母情感投射的产物,那终究只是一种消耗性的短暂繁荣。
孩子的成绩或许一路领先,人生却可能一路失衡。
而真正成熟的父母,从不会向孩子“借运”,而是把自己活成孩子的底气,保护好孩子的能量。
正如胡适先生所说
父母无恩,是站在父母的立场,不居功,不市恩,不向孩子索要回报。
你爱他,但不以此为凭;你为他燃灯,却不拿光芒来要债。
当父母愿意自我成长,不再向孩子索取意义,孩子才能轻装上阵,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。
有家长问:
难道我们不能对孩子有期待吗?
当然可以。
但前提是,这种期待,不是你的执念,也不是你的焦虑。
真正健康的期待,是支持,而不是投射。
作为家长,我们要知道,孩子的人生,是他的。
我们可以引导,但不能驾驭;我们可以祝福,但不能绑架。
真正健康的期待,有4个关键点:
①做到切断“情绪链接”:
不把孩子的好坏,与自己的面子、情绪捆绑在一起。
当孩子的表现不如你预期时,先不要说话,问自己一句:
我现在的情绪,是因为孩子没达标,还是因为我觉得丢了面子?
很多父母在这一步就能发现,真正被触发的,是自己的自尊和比较心。
②把注意力放在“过程”而非“结果”上:
很多父母关注成绩、排名,却忽略了孩子努力的过程。
当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,我们可以先说感受,不下定义。
不要说:
你怎么这么粗心; 你让我很失望。
而是换成:
我看到你很努力,但这次结果可能不太好,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调整。
这样既表达了关心,又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否定。
③不要把孩子当成“社交的门面”
有的父母喜欢晒娃,孩子一有什么成绩就立刻发朋友圈。
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觉得是骄傲,长大后却会有很强的表演型焦虑,总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得好,才能不让爸妈丢脸。
想支持孩子成长,父母不妨少一点炫耀,多一点真诚交流,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评价。
④建立“情感独立”:
如果你把全部情绪和精力,都压在孩子身上,久而久之,你和孩子都喘不过气。
尝试多投资自己,保持独立的精神支柱:
●保留一个和孩子无关的圈子:
无论是老朋友聚会,还是兴趣社群,定期和不同的人交流,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更大,情绪也更稳定。
●培养一个纯粹为自己而学的兴趣:
画画、瑜伽、烘焙……它不必带来收益,但能让你在专注中感到丰盈。
●维护自己的身体与外貌:
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,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。
当你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,就不会过度依附在孩子身上。
你的爱,也会因为独立,而变得轻盈而有力。
陶行知先生曾经说:
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 真正的教育,是心心相印的活动,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,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。
父母必须明白,爱不是要把孩子塑造成你心中的理想模样。
而是先修好自己的人生漏洞,让孩子轻装上阵,而不是把破碎的梦想,全都塞进孩子的行囊里。
少一点投射,多一点尊重;
少一些绑架,多一点引导;少一点借运,多一点陪伴。
当父母不再借用孩子的能量,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和幸福。
从今天开始,我们也要养好自己的能量。
父母越是内心丰盈、精神完整,孩子才能越自在、越好运。
作者 | 鹿呦呦
主播 | Bobo,十点读书资深主播,声音导师,公号:Bobo的悦读时光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